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,我們既面臨諸多新挑戰,也擁有難得的新機遇。機遇稍縱即逝,要準確把握新常態下的新機遇,緊緊抓住和用好新常態下的新機遇,危中求機,化為危機,贏得未來新發展。
一、準確把握新常態下的新機遇
準確把握新常態下的新機遇是抓住和用好新機遇的首要前提。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,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,也是全面完成“十二五”規劃的收官之年,綜觀國際國內、行業企業環境,我們面臨著諸多新機遇。
從全球看,主要面臨三大新機遇。一是全球經濟企穩回升孕育著新機遇。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已逾六年,經歷了應對國際經濟危機的歷練,“十三五”時期將是全球經濟由溫和復蘇向新一輪增長周期邁進的關鍵階段。美國等發達國家制造業、高科技產業等有望帶動全球經濟復蘇。國際油價已跌破每桶50美元至今仍“跌跌不休”,有利于世界經濟恢復性增長。國際投資開始展現穩步增長態勢,每年增長約2000億美元,全球經濟企穩回升具備了良好的基礎條件。據預測,“十三五”期間全球經濟平均增速將在3%—7%之間。我國一直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速的“強勁引擎”,勢必有效帶動我國經濟增長。二是科技革命浪潮孕育著新機遇。科技創新的速度正日益超越人們的想象,一波又一波刺激市場活躍的科技浪潮使企業井噴式發展成為可能。通用電氣公司從誕生到市值過1000億美元花了103年,同樣的過程微軟花了22年,谷歌只花了7年,而阿里巴巴、騰訊、蘋果、小米的發展速度更是驚人。科技革命有望拉動世界經濟進入新的上升周期。三是化石能源巨大需求的新機遇。在未來一段時期內,化石能源依然是支撐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,煤炭、石油、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消費仍將長期占據世界能源供應主導地位,預計2035年以前仍將占據80%以上。像我們這樣的大型能源企業大有可為。
從全國看,主要孕育著三大新機遇。一是宏觀經濟總體向好的新機遇。預計2015年及今后很長一個時期我國GDP增速將維持在7%左右,遠遠高于世界增速,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繼續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,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,宏觀經濟向好的勢頭沒有改變,為煤炭經濟形勢的好轉奠定了重要基礎。二是改革紅利釋放孕育著新機遇。2014年作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,確定的80項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,為我國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。2015年作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,改革的領域將進一步拓展,舉措將進一步深入,力度將進一步加大,會釋放更多的改革“紅利”。我們國有企業作為率先改革的領域,更能率先享受更多的改革“紅利”。三是經濟結構調整孕育著新機遇。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持續優化,戰略新興產業方興未艾,過剩產能的加速淘汰和退出也將為未來的發展騰出更多空間。這對像我們這樣的大型企業而言,是重要的結構調整“黃金機遇期”,有利于推進企業的深度調整和轉型。
從煤炭行業看,主要面臨三大機遇。一是政策機遇。國家對能源安全高度重視,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我國能源安全發展的“四個革命、一個合作”戰略思想,李克強總理主持審議通過《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(2014—2020年)》,進一步明確了煤炭的能源主體地位,明確了煤炭工業改革發展目標和方向,為煤炭行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。煤炭行業的困難已經引起高層重視,圍繞控制產量、化解產能過剩、限制進口、清理稅費、改進企業考核、加強金融支持和統籌協調等作出一系列批示,出臺一系列政策,為煤炭行業脫困攻堅提供了強大動力,我們將贏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空間。尤其是國務院領導已經安排有關部門,研究制定國有煤礦退出機制。對計劃經濟時期建設的老煤礦,資源瀕臨枯竭的衰老礦井,資源賦存條件差、安全保障程度低、開采成本高、連續多年虧損的煤礦以及歷史遺留問題,準備出臺政策,這更將成為能源集團諸多衰老困難礦井退出的難得機遇,實現企業輕裝上陣。二是需求機遇。長期來看,煤炭仍將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最重要的基石。根據相關機構預測和我國中長期能源發展戰略,到2020年、2030年、2050年,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還將保持在62%、55%、50%左右。煤化工進入產業化發展期,預測到2020年可年消耗煤炭15億噸左右,有望轉變煤炭利用方式、改變供需失衡局面,行業發展具有廣闊的空間。三是優勢企業低成本擴張機遇。從2012年至今,煤炭行業經過3年的困難考驗,大調整、大分化的格局更加明朗。生存困局導致的信心危機開始蔓延,內蒙、陜西等資源富集區域部分個體煤礦陷入資金鏈斷裂困境,經營難以為繼,為能源集團等優勢企業帶來難得的低成本擴張機遇。
從企業內部看,主要具有五大優勢。一是規模優勢。能源集團組建以來,規模和實力迅速壯大,占有煤炭資源量400多億噸,銷售收入、資產總額雙雙突破2000億元。我們在世界500強的位次不斷前移,2012年率先在省管企業進入世界500強,2013年前移87位,2014年又前移68位,位列世界500強第305位。我們在煤炭行業的地位舉足輕重,綜合排名位列第3位,是目前為數不多仍然盈利的煤炭大集團之一,具有較強的行業話語權和影響力。2015年能源集團有12個項目將投產,將貢獻一定產量和效益。能源集團產業廣泛、項目眾多,隨著資本運作力度加大,一批戰略合作項目加快建設與運營,一批獨資項目實行股權多元化,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具有巨大的潛力空間。船大更能抗風浪,我們在規模當量方面具備應對危機、逆勢發展的強大實力和堅實基礎。二是協同優勢。重組整合企業最大的優勢在協同,應對危機最大的依托在協同。能源集團成立以來,圍繞供應、銷售、資金、對外開發等重點環節,大力優化整合,1+1>2的協同效應已經顯現,每年協同創效數十億元。但受體制機制制約,我們的協同優勢還遠未充分發揮,大有潛力可挖,大有文章可做,隨著裝備制造、醫療健康等內部產業整合步伐加快,產業規模優勢與協同效應將進一步發揮。隨著對內部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力度加大,資產、資金、人力資源、科技等要素協同創效能力將逐步放大,形成協同創效的新優勢。三是后發優勢。與國內其他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相比,我們成立時間較晚,可以借鑒其他集團整合重組的經驗教訓。特別是在煤炭轉化項目建設方面,別人的經驗和教訓都可以使我們少走甚至不走彎路;能源集團產業分布區域較廣,在不同區域仍有不同行業特點和比較優勢,特別是我們的骨干礦井多數位于煤炭價格相對較高區域,與同行業收入、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相比,我們做到了價格降幅小、利潤影響少;能源集團的世界500強品牌,各單位形成的一批享譽全煤的管理品牌和先進技術,這些都是寶貴的無形資產。四是管理優勢。嚴峻的市場和巨大的壓力逼出了思路,逼進了管理升級。大家以前難以統一的思想、難以達成的共識在較短的時間內得以促成,奮起自救、自立自強成為思想主流;省外資源開發由過去被動的“要我轉化”轉變為“我要轉化”;轉方式、調結構的自覺性、主動性有了很大增強;對國有企業體制機制弊端的認識更為深刻,抓住機遇、深化改革,成為集團上下的迫切要求。我們自編電視片《路》等學習教材,重拾“九五”、“十五”困難時期的一些好做法,深入推進改革,深入優化調整結構、深入推行內部市場化運營,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應對市場挑戰、降本挖潛提效的良好機制和管理模式,壓下去了看似已“降無可降”的成本,控住了看似控不住的冗員,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指標。各單位應對危機的準備更加充分、經驗更加豐富、措施更加有力,廣大干部職工市場化意識明顯增強,“人人都是經營者”的主人翁意識牢固樹立,形成了凝心聚力渡難關的強大發展合力。五是技術和隊伍優勢。我們有3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,1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,1個國家級工程實驗室 ,11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,3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,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,4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,2個院士工作站,在某些方面技術實力居同行業前列。近年來有近10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,150余項科技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。我們有各級經過市場經濟洗禮和錘煉的、堅強有力的領導集體,具備在復雜形勢下駕馭全局的能力;我們有一支經過艱苦創業磨礪出來的素質過硬、作風過硬、能打硬仗的干部職工隊伍,大家在危機面前,體現了共識共為、同舟共濟的大局意識、精神風貌和綜合素質,這也是我們戰勝當前危機、贏得未來發展最為寶貴的財富。
二、牢牢抓住并用好新機遇
成功的企業不是贏在起點,而是贏在轉折點、勝在機遇期。新常態下,能不能把握新機遇、抓住新機遇、用好新機遇,是對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職工駕馭水平、工作能力、工作態度、工作作風的一次嚴峻考驗。
一是要增強搶抓機遇的意識。機遇稍縱即逝,錯過一次機遇,就會失去一個時代;抓住一次機遇,就會贏得一次跨越。李嘉誠從商50多年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:“我們對生活是否有渴望,如果有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在您面前。您愿意抓住嗎?當一個新生事物出現,只有5%的人知道時趕快做,這是機會,做早就是先機,別管是什么行業;當有50%的人知道時,你做個消費者就行了;當超過50%時,你看都不用看了!”經濟浪潮中強者把握機遇,弱者等待機遇,愚者只能錯失機遇。在每一輪的經濟浪潮中總能成就一批成功企業,他們主要靠的就是善于發現機遇、搶抓機遇、把握機遇。對于煤炭行業而言,“黃金十年”是良好機遇期,許多煤炭企業搶抓機遇,實現了快速做大做優做強,得到了很好的發展。而有的企業則被沖昏了頭腦,盲目決策、盲目投資、盲目鋪攤子,不但未抓住機遇,反而錯失了機遇,使企業陷入困境乃至絕境,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,令人痛心。必須深刻反思,深刻理解“應對今天的困難主要靠昨天的工作;推動明天的發展要靠當前的措施”這句話的內涵,敏銳地搶抓機遇、珍惜機遇、把握機遇,在新一輪發展中贏得主動。
二是要用好政策機遇。利用政策潛力無窮,利用政策最易獲益。各級都要認真研究上級出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,找準與能源集團的契合點,圍繞理順體制、激發活力,用足用好改革政策。要用好各項扶持政策。近年來,能源集團及各權屬企業在爭取國家補助、稅收減免等探索出了一些路子,也嘗到了甜頭,僅2014年就獲得各類補助資金2.9億元,這是“零成本”的利潤。近年來,圍繞幫助煤炭行業扭虧脫困,國家出臺了大量扶持政策。圍繞宏觀調控,建立了由多部委參加的煤炭行業脫困聯席會議制度;圍繞控總量,國家發改委、國家能源局等聯合印發了《關于遏制煤礦超能力生產規范企業生產行為的通知》《關于調控煤炭總量優化產業布局的指導意見》;圍繞淘汰落后產能,國家煤監局加快關閉小煤礦力度,國家發改委、環保部等六部委發布《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》;圍繞減負擔,財政部、稅務總局發布實施煤炭資源稅改革政策;圍繞控進口增出口,國家對煤炭恢復進口關稅,將出口暫定稅率由10%統一下調至3%。必須認識到,宏觀調控政策對企業的影響,既及當前也及長遠,各單位都要因企制宜、因地制宜、因時制宜,努力爭取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配合,深入研究和最大限度用活、用足、用好扶持政策,最大限度地以政策“紅利”增創效益。
三是要用好“彎道超車”的機遇。“彎道超車”是指參賽選手在拐彎處比直線跑道上更易超越對手。歷史經驗表明,經濟危機往往是“彎道超車”的好時機,每次危機之中都孕育著新的機遇,危機過后也必將催生新的業態,產生新的“王者”。當前,全球經濟特別是煤炭行業被逼入“彎道”,正是像能源集團這樣的強企“彎道超車”的最好時機。“彎道”跑得好,就能贏得新一輪發展機遇,跑不好,就只能成為跟跑者、追隨者甚至落伍者。在經濟“新常態”下,企業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布局,強調內外平衡,把握發展主動權,適應“新常態”。在價值觀上,要秉承正確的“義利觀”,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,既算經濟賬,更要算政治賬、社會責任賬,既注重當前,更注重長遠;在產業布局上,適應國家產業政策,堅持有進有退;在經營觀上,以多元共贏替代零和博弈的思維模式,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,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競爭對手的合理關切,在謀求企業發展中促進共同發展。各單位尤其是各主要領導,要切實增強“彎道超車”意識,認真分析把握當前煤炭市場下行的成因和發展趨勢,悉心領會國家能源產業政策的內涵和精髓,深刻洞悉未來產業競爭的新特點和新趨勢,找準“彎道超車”的切入點和突破口,在打好危中求進突圍仗、轉型發展提效仗、深化改革推進仗中實現“彎道超車”,破解當前生存困境,催生發展活力動力,夯實未來發展支撐。
四是要用好內涵提升的機遇。危機往往是企業提升內涵的良機。內涵就是內功、內力,也是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。在困難的經濟環境中,企業拼的是內涵,我們常說的企業“冬泳”,最重要的就是拓展內涵、練好內功、增強內力。拓內涵第一要義是保持穩定增長。面對市場危機,企業猶如逆水行舟,不進則退、不穩則覆。我們推動內涵發展,就是要突破危機的籠罩,始終保持穩定持續的增長。拓內涵核心任務是提質增效。重點突出抓好營銷創效、資金創效、管理創效、技術提效等環節,從礦業集團到礦(廠、公司)、班組、崗位、個人,都要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貫穿于工作的全過程,堅持“不要無效益的規模、不要低產出的增量、不要有風險的速度”,實現速度、質量和效益的有機統一。拓內涵基本要求是結構均衡協調。各單位要更加自覺地推動經濟結構由非均衡、不協調狀態向均衡協調狀態轉變,建立煤與非煤并重、省內與省外并舉的新格局,化解各種制約因素,釋放結構調整的紅利。拓內涵根本路徑是激發要素活力。要通過內涵深化,全面激發內部創新活力,更好地整合和發揮各種生產要素的潛力,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,使企業發展由“要素投入推動”向“要素活力驅動”轉變。當前,對于各煤礦和非煤單位,重點是深入推進內部市場化和精用工管理,力促內涵發展在職工思想上生根、在工作措施上落地、在經營業績上體現。
“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云帆濟滄海。”新機遇孕育新希望,新機遇成就新輝煌。讓我們倍加珍惜機遇,奮力搶抓機遇,充分用好機遇,努力開創能源集團度危求進、轉型發展的嶄新局面。
錄入時間:2015/3/14 8:28:13 點擊次數:1372
地址:棗莊市市中區仙臺東路11號
電話:0632 - 5223888
E-mail:zzxydzb@163.com